【代表风采】王海峰:氢能拓荒者的双岗答卷_产业_发展_技术

发布日期:2025-07-07 01:24    点击次数:101

在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位追梦人,他左手紧握技术创新的钥匙,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解锁一条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通途;右手托举为民履职的责任,以专业视角为地方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他,就是平湖市人大代表、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这位从赣鄱大地走出的清华才子,用自己的奋斗故事,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与履职华章。

敢为人先

创业浪潮中开辟氢能新局

1982年,王海峰出生于江西一个书香家庭。1999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大二时成功转系至自动化系。大三,他在清华与哈佛等名校联合的博士生选拔中脱颖而出,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IBM中国研究院。在IBM,他主导多个新能源项目,创造出近十亿元销售额,荣获“卓越技术成就奖”。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培养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

展开剩余85%

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王海峰果断投身尚处起步的氢燃料电池领域。他坚信,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必将在未来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他迅速组建起一支由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资深科研人员、归国科研精英为核心的“硬核”团队,为公司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司成立首年,就靠无人机氢燃料系统方案实现1000多万元销售额,成功打开市场局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利好,2017年底,王海峰果断将业务转向车用燃料电池。2018年,他带领团队在浙江平湖建设1万平方米量产基地,涵盖多个专业研发平台和检测中心。为获车企订单,他亲自带队优化产品,最终与吉利率先达成合作,使8.5米公交车续航超500公里。此后,锋源氢能与新飞、东风等众多车企合作,2022年产值突破亿元。

在氢能重卡领域,锋源氢能同样成果显著。其研发的氢燃料电池通过恶劣环境考验。2024年11月,150台搭载FY06平台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重卡投入运营。2025年2月,全国首条800公里氢燃料重卡运输专线开通,FY06M-500电堆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凭借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锋源氢能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氢能行业标杆 。

深耕行业

以专业视角建言产业发展

当选平湖市人大代表后,王海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代表履职紧密结合,把企业车间当履职现场、把行业难题当建议选题,立足岗位、精准建言,积极助推氢能产业发展。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王海峰发现,平湖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发达的航运产业,这为氢能在海上航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国内海上氢能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技术瓶颈、政策支持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王海峰意识到,推动氢能在海上航运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航运产业的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还能为平湖的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极。

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王海峰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调研攻坚战”。他们走访了平湖及周边地区的多家港口企业和航运公司,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行业在氢能应用方面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同时,他积极与国内知名的科研机构、高校展开合作,共同探讨氢能在海上航运领域的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在调研过程中,王海峰常常深入港口码头、登上作业船只,实地考察航运作业流程,收集第一手资料。

经过数月的努力,在今年的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海峰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氢能在海上航运领域应用的建议》。这份建议凝聚了他和团队的智慧与心血,从政策支持、技术攻关、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推动氢能在海上航运领域应用的具体措施。

王海峰的建议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份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平湖推动航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履职4年多来,王海峰先后领衔提出《加大万亿氢能产业统筹力度,扶持本土重点企业,勇争世界前列》,附议提出《关于构建科研企业产业链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议案》等10余条建议,充分展现出人大代表立足行业、服务发展的责任担当。

创新引领

用实干精神推动产业升级

“作为企业家,就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2025年4月14日,王海峰参加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人大决定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会。在他看来,《关于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决定》的出台,不仅为氢能企业注入了“强心剂”,更让他深刻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在锋源氢能,创新早已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在王海峰的带领下,公司建立了多个专业研发平台,汇聚了一批顶尖的科研人才。他们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展开深入研究,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从催化剂的研发到膜电极的优化,从纳米镀膜技术的创新到电堆性能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截至目前,锋源氢能累计申请或获得燃料电池专利150多项,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王海峰也十分注重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他带领团队积极拓展市场,将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站、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锋源氢能的氢燃料电池不仅应用于城市客车、重卡,还逐步向乘用车领域拓展;在分布式发电站领域,其产品为偏远地区和应急供电提供了可靠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无人机领域,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工作效率,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测绘勘探等领域。

如今,王海峰又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他深知,海上氢能应用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锋源氢能积极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开展海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目前,公司已经在海上观光船、港口作业船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锋源氢能始终坚持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让浙江锋源的氢能汽车驶向全国,更要让中国氢能技术领跑世界。”他的声音坚定有力。

从创业先锋到人大代表,王海峰始终以实干担当践行着初心使命。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是敢于突破的勇气、持续创新的韧劲、拥抱市场的敏锐,更是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双碳”战略的格局;他践行的代表使命,是“既要把企业做好,更要为地方谋远”的觉悟,是让专业价值与为民服务同频共振的智慧。

当搭载锋源氢能系统的重卡在高速上驰骋,当海上氢能应用的蓝图逐渐清晰……这些图景正是王海峰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向人民群众交出的新时代人大代表双岗建功的履职答卷。

发布于:北京市